用戶行為模式(3) — 需求與動機的關係

從上篇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動機 ≠ 需求,因為動機有分內、外在動機,這也驗證了一開始前面的那句話:「需求可能形成動機,但動機不一定就是需求」。所以,我們先給一個簡單的結論:「需求不是外在動機。」,看起來應該沒什麼問題(就目前看來),但有幾個問題我們可以繼續探討:需求就是內在動機嗎?外在動機會影響需求嗎?外在動機會變成內在動機嗎?

用戶行為模式(2) — 需求與動機

需求(Needs)與動機(Motivation),這兩個名詞很常見,但常常會被混在一起使用,我常常會問學生能理解需求跟動機的差異嗎?能完整回答出這兩個名詞差異的很少,大部份人都認為它們指的是相同的事情,而且都混在一起使用,但真的是如此嗎?

設計的心理學(1) — 行動的七個階段

這陣子看了一本設計心理相關的書《設計的心理學》,是 Donald A. Normand — 唐納.諾曼的大作,只要是從事介面或是使用者經驗的設計,應該多少都會看過他的著作 ,而這本書已經是第三版了,作者也不斷的修正及增加新的內容。這本書不太好閱讀,偏重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結合,但為了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內化,我將裡面所提到的重要概念再透過自己理解的方式來進行說明與討論。

視覺法則(2)— 格式塔原則

這篇延續上篇格式塔的理論,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原則,如同上一篇最後面提到的,格式塔的四個基礎,就好比數學的加、減、乘、除,而它的原則就好比代數運算。所以只要能夠掌握基礎,或許也可以拼湊出一個設計原則。

設計的心理學(4)— 對應性、回饋、使用局限

預設用途與指意的應用方式,其實就是在於與操作者之間關係的互動與指引,在本書在第三章,有提到關於人類大腦的記憶結構與行為模式;總而言之,結論就是「大腦有時並不是那麼靠譜」,因此需要其他的設計原則來進行輔助,降低大腦的記憶與行為操作的負擔。
而除了預設用途與指意外,對應性、回饋、使用局限也是常用的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