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介面設計時,常常會遇到圖文清單的頁面,這個頁面元件的特徵就是每一段文字標題,都會跟一張圖片,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設計樣式(design pattern),而設計師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到底是文字標題放前面還是圖片?」,這個問題蠻值得思考的,但答案絕對不是「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就可以說明的。
作者彙整: Rei
介面設計Prototyping淺入淺出
關於prototyping(原型)設計,前陣子剛好在hpx的活動中有簡單的分享自己prototyping的經驗與想法,而這幾年也越來越多新的prototyping工具,對於介面設計師來說是喜憂摻半,喜是又有新的工具可以玩,憂則是又要花時間學新的工具,而且那麼多工具到底要如何選?而且也很難保證這些工具是不是能夠一直更新下去,如果停止更新那不就白花時間了…
你是做UI的,那懂不懂UX?
近來,身邊有很多朋友對於使用者界面設計師(UI Designer )跟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X Designer)感到混淆,在面試 UI Designer 時,除了一些介面設計相關的問題外,最常被問到就是:「你是做UI的,那懂不懂UX?」,懂?不懂?似懂非懂?總覺得 UI Designer 的工作內容愈來愈廣,不僅要懂UX,最好也懂程式,最好也懂行銷,最好也懂商業模式…
Daily UI 邁向更好的設計師之路
Daily UI的挑戰,開始於一位設計師Paul Flavius Nechita,這位老兄在dribbble上,每天都貼一個介面的作品(不分平、假日),在瘋狂的洗板下,我很難不注意到這位瘋狂的設計師。我不確定他是不是第一做這樣挑戰的人,但他確實成功的完成了它的挑戰,最重要的是,他的每一個作品都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
視覺法則(2)— 格式塔原則
這篇延續上篇格式塔的理論,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原則,如同上一篇最後面提到的,格式塔的四個基礎,就好比數學的加、減、乘、除,而它的原則就好比代數運算。所以只要能夠掌握基礎,或許也可以拼湊出一個設計原則。
視覺法則(1) — 格式塔理論的四個基礎
這篇要來討論一下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學,或稱「完形心理學」。只要學過平面設計理論的人,應該多多少少都聽過格式塔的相關理論,但真正要應用在設計上,其實也不容易,或許是其實已經用上了,只是沒有去仔細探究而已,因為它是一個人類視覺自然感知的過程與結果。
圖標還是文字?
前一陣子與幾位比較資深的ux專家討論我們家的產品,提到一個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介面設計功能的配置上,到底圖標、文字怎麼選擇呢? 所以這篇來討論一下怎麼選擇這件事。
設計的心理學(5)— 概念模型
閱讀這篇前,可以先再複習一下前面提到的設計的基本原則,文中我有提到二大設計目標,其中一項就是「易理解性」,而易理解性根據我在文中解釋指的就是「概念模型」,也是我歸納出六項設計原則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設計的心理學(4)— 對應性、回饋、使用局限
預設用途與指意的應用方式,其實就是在於與操作者之間關係的互動與指引,在本書在第三章,有提到關於人類大腦的記憶結構與行為模式;總而言之,結論就是「大腦有時並不是那麼靠譜」,因此需要其他的設計原則來進行輔助,降低大腦的記憶與行為操作的負擔。
而除了預設用途與指意外,對應性、回饋、使用局限也是常用的設計方法。
設計的心理學(3)— 預設用途與指意
預設用途是物體的屬性和操作者能否使用、如何使用這個物體的相對關係,中文或稱環境賦使、可操作暗示、支應性、示能性,而不管從中文或是英文的意思來看,預設用途的重點都在調強人與環境或物體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但「關係」如何決定?根據書中的說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