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反服貿這個議題,在台灣持續了好一陣子了,觀察整個的過程,根本是學生展現創意的一個地方,看了許多很有創意塗鴨、海報,當然也有超級專業的作品,而刊登在紐約時報4am democracy ,正是聶永真神人的作品啊!!
這張海報的原由是為了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發生什麼事情,有人在募資平台(flyingV Vdemocracy.tw)發起了募資活動,希望能夠將台灣目前發生的事情,透過國際媒體發聲來引起關注,而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募足了資金,買下了紐約時報的全版廣告,而廣告視覺的操刀者,正是台灣知名的設計師聶永真。
聶永真何許人也?能夠被記載在維基百科應該不太容易,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google一下這位神人的作品。而就這一次刊登在紐約時報的作品,網路上也有一些人從不同角度給予不同評價,但身為一個設計師, 想試著從視覺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作品。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書中有提到四個設計法則,來檢示作品是否符合一般的設計美感;這本書是寫給非專業人士看的,所以提出來的原則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通則。
當然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作品, 這本書所提到的四個原則分別是,相似、對齊、對比、重覆,其說明如下:
- 相近(proximity):
是指相關的元素要盡量放在一起,比較如符合易讀性,想像在一張海報上,將聯絡資訊(地址、電話、mail、時間、地點…等)放在不同的區塊,除非是想考驗讀者的耐心,否則就是另有巧思,想讓讀者體驗解迷的箇中樂趣那就另當別論了。 - 對齊(alignment):
是指在文字或是物件(圖片、logo、插圖…等),要有一個對齊的標準,否則會顯的整個版面的部局紮亂無章,讀者無從看起。對齊常用的方式有:齊左、齊右、齊中對齊,依當下的設計需求使用。 - 對比(contrast):
是為突顯主題或是增加畫面張力常用手法,這也是一個作品能否在一瞬間抓到讀者注意力的最大關鍵因素;那對比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反差很大的東西,放在一起,對視覺造成一個強大的衝擊;對比就像是:多與少、黑與白、深與淺、暴力與和平、光明與黑暗…,都是對比的呈現方式。 - 重覆(repetition):
指的是為了符合一致性或是要強化讀者的印象所採用的方式,但重覆的次數要適當,重覆太多次反而容易覺得有種碎碎念的感覺,當然也是要視情況使用,像是在不同的輸出物上,適當的重覆logo,來強化讀者對品牌的印象。
而回過頭來看這個作品,從這個作品中得到了什麼,一個大大的標題,整片黑的畫面,右下角有一個圖片,旁邊有一段文字,似乎想與這張圖片做一些連結;往下看有一段有文章,右邊有一張大張的圖片,搭配這些文字或許可以從圖片知道什麼故事,下面則有一排細細的文字,接下來就看到了4am.tw的logo,標題與結尾互相呼應;這是我看到這個海報大致上的感覺。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四個原則來簡單的來了解這個作品。請參照下圖,一張是原圖,另一張則是經過標示的圖。


- 相近(proximity):
整個海報,除了標題在最上方的位置外,所以有文字大概都集中左下角,圖片則在右下角。若想得到更多有關於4am.tw的資料,在文章的最下方整排的文字會有說明。 - 對齊(alignment):
title1、title2、text1、tex2 靠左對齊;photo1、photo2靠右對齊。 - 對比(contrast):
title1大文字,與text2、text3、對比,整個黑畫面與文字的白底對比,黑畫面大於白畫面,看似有一鼓黑色的力量往下壓迫的感覺,最後在右下角的位置,放了一張photo3,一張有太陽花照片的圖片,與上方photo1、photo2呈現對比,讓整個畫面很有張力。 - 重覆(repetition):
字體與"4am.tw"的重覆,希望大家到這個網站得到更多有關於台灣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內文字體有三種,這方面請參考這篇文章
以上是我初略對於這張海報的分析,當然每個人對於這張海報的解讀可能不同,但整體而言,個人認為是一個很成功的且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接下來,可能有些人會跟我一樣好奇,為什麼看似是很單純的作品,但看起來卻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除了照片與字體挑的好外),這當然是聶永真的功力啦!! 但是不是能有什麼更細的方法來解構這個作品,接下來的文章,我會用黃金分割率(golden ratio),來分析,這個海報在設計上還藏著什麼樣的密秘。